上海于1843年11月正式开埠,此后洋人纷至沓来,西菜馆的重心很快就移到那里了。到了民国,上海的西菜馆开始向社会开放,此前则主要面向洋人食客。德大西菜社是较早面向中国食客的西菜馆,该菜馆向客人提供德式西餐。上海西菜馆的最大特征是品种齐全,英、意、法、德、俄等菜一应俱全,最著名的英式西菜馆是大西洋西菜社,意式西菜馆则首推天鹅阁,法式西菜馆当数喜乐迈。喜乐迈菜馆是现在上海最负盛名的红房子西菜馆的前身,主要经营蜗牛肉、芥末牛排、红酒鸡、奶酪小牛肉等菜肴。华东俄菜馆是著名的俄式西菜馆,它的名菜是“罗宋汤”,是把牛肉、牛骨、香菜、土豆、辣椒等放在一起烹制而成,味美价廉,中下层食客也吃得起,因此生意兴隆。
西菜馆落足北京是在清末,但数量不多。进入民国,到了1914年,北京较出名的西菜馆才有4家。以后则有所发展,到1920年发展到12家。这些西菜馆,被北京人称为番菜馆和大菜馆,“有为外国人设者及为中国人设者二种。中国人设者多在前门西一带,趋时者每在此宴客,其价每人每食一元,点菜每件自一角五六分至二三角不等”[1]。据当时的报纸记载,“醉琼林”、“裕珍园”、“得利”等著名的西菜馆经常是高朋满座,无论是套菜还是点菜都供不应求。很多菜馆还增加了其他服务项目,如包伙、送菜上门、提前预订等。西菜的日益盛行,对于中菜形成了冲击,以至到了20世纪30年代,北京一些中菜馆的厨师也开始承认西菜确有其长处,注意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了。他们大胆使用传统中国菜拒绝使用的西红柿、土豆、生菜、洋葱、莲花白等西式蔬菜,对于西菜调味品如味精、咖喱、番茄酱等也一概接纳,并参照改进后的西菜烹调技术,创出了一些深受食客欢迎的新品种。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首推西来顺饭庄的创办人褚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