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时”也有不少学者讨论过。艾皓德分析了“时”字的使用情况、语法功能及历史演变,肯定了“时”字的语气词用法,并认为主要见于元末明初,到了清代,“时”字慢慢实化了[88]。艾皓德的观察大致正确,但是我们认为清代“时”字慢慢实化的说法值得商榷。对“时”字语法化过程论述最清楚的是江蓝生。她详细分析了时间词“时”和“後”语法化的句法环境和内部机制。“时”语法化开始于唐代,大致途径为:① VP时≈VP,② VP时=VP,③ NP时=NP。江蓝生同时指出在汉语假设助词系统发展的历史中,曾有时间词加入,并且这种“时间助词→假设助词”的演变还具有语言共性[89]。江蓝生对近代汉语语气词的研究颇有创获,结论大多可信。后来龙国富更将语气词“时”的产生提前到了魏晋[90]。
语气词“呢”的来源也讨论得比较多。吕叔湘认为“呢”即“哩”之变形,而“哩”又源于“在里”[91]。太田辰夫认为表示承前疑问、疑问强调的“呢”来源于五代的“聻”,“那”的一部分用法与“呢”相同[92]。王力认为“呢”的最初来源是“那”,另一来源是“哩”[93]。另外曹广顺[94]、江蓝生[95]等也对“呢”字及与“呢”相关的语气词作了研究。相对来说,参与讨论的学者很多,但是分歧不是很大,很多材料都是在互相论证、补充,后来杨永龙对“呢”字的研究作了归纳总结,认为:“特指问的‘聻’很可能就是六朝以前的‘尔’……历史上‘焉、底’都是既作疑问代词,又作指示代词,但‘这样’与‘怎么样’毕竟不是一回事,二者是如何转换的,还须要进一步论证。”[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