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这一章前,让我们最后再进行一次反思。人们问约翰·纳什,他的妄想是如何产生的,他回答说,对于自己的妄想,他是认真对待的,因为它们“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的方式,是和我的数学思想一样的”。在妄想症患者写下的文字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说法,妄想产生时好像伴随着一种鲜明的直觉。这些说法对于理解思维和情感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意义。有些想法的基础可能仅仅是情感上的认同:这种想法“感觉上就是对的”。这就好像有一种人格层面之下的潜在机制,追踪各种想法是否可信。它在一些想法上贴上“可信”的情感标签,在另一些想法上贴上了“不可信”的情感标签。我们在意识层面可以识别在这个过程中贴上的标签,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某些想法会被贴上某种标签。也许妄想的产生就是因为在贴标签的过程中出错了,不应该相信的想法——“我是南极洲的皇帝”——被贴上了可信的标签,就像给深刻的数学见解贴上可信的标签一样。从患者的角度讲,这个想法“感觉上就是对的”,而把它交给审查机制进行审视的建议,本身就是荒谬绝伦的。
[1] 约翰·纳什(John Nash, 1928—2015),提出纳什均衡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是著名数学家、经济学家,也是《美丽心灵》一书(也有同名电影)中男主角的原型,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