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框架
(一)邻避型社会稳定风险中的风险认知
风险认知是人们对客观风险在主观上的体验,是一种直觉性判断。西方学者斯拉维克、卡斯帕森和我国心理学家谢晓非、时勘、王二平等都曾在研究中谈及风险认知对个人风险接纳度与风险行为的影响。而对“风险认知”等主观因素的态度差异,使学界对风险实质的阐释亦有不同:现实主义者认为所有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世界本身的一种特性,并不因个人感知而发生变化。建构主义者则提出,风险具有“主观性”,与人们的认知、信念、情感等密切相关。对邻避型社会稳定风险的解读同样存在这两种分野:持“现实主义”观点的学者研究时往往着眼于邻避风险中的技术失误、利益受损、环境破坏等,并更多从权威专家的视角出发,将客观的、具有科学性的意见纳入风险管理。反之,则更关注公众这一主体在邻避工程修建过程中的风险认知、心理、情绪及其可能引发的风险行为。
纵观近年发生的邻避型社会稳定风险,大都不是因项目已爆发实质性危机,而源自公众对垃圾场、核电站、化工厂等项目并不乐观的风险认知。这种“感知到的风险”虽然并非真实存在,却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公众对风险事件的应对方式,从而左右真实风险甚至控制风险的发展趋势:若对风险的负面解读较强,则可能推高实际风险;反之,若在能构建积极的风险认知,便能降低担忧与恐惧,实现理性选择,缓解风险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