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权背后的动力
集权背后的动力
对权力的监督是为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而存在的,某种程度上它牺牲了组织效率,不过提高了成功率。
把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里,是人性决定的,是和无时不在、无人没有的私有观念联系在一起的,而分权只是后天环境的要求、后天教育所灌输的观念;集权也是组织效率的要求。人性和效率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的优先顺序不同,但是结果是一致的,那就是导致权力的集中化。分权是为了组织的迅速反应和人们的参与度,但是这种迅速的反应更多的是局部的效率;参与会导致满意度的增加,也是“和谐”的要求。看民国前的中国历史,就是一段集权加速的历史。
春秋战国之前的中国社会更像一个联邦,还保留很多的原始部落的特性,等级观念不强,民主的思想和行为还比较普及,由于交通的困难,只能有不定期的信使维持着基本的沟通。商鞅变法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官制和郡县划分,依君主法令管理国家。到始皇帝一统天下,他的权力已经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焚书坑儒”甚至连人的思想也要开始控制了。注意到此时的“书同文、车同轨”,如果没有这一条,不可能实现如此高度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