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为了践行自己的诺言,自然要为邓羌讨要司隶校尉。苻坚却略有难色,说道:“司隶校尉虽然权力大,但得罪人也多,不是做武将的人可以担任的。当初光武帝不以这样的官职赏赐武将,是对武将的爱护。邓羌他是朕廉颇、李牧一样的将领,朕还准备日后任用他,北击索虏,南平岛夷呢!”于是苻坚转而封邓羌为镇军大将军、真定郡侯,待遇秩比三公。其他将士各有封赏,阵亡者厚加抚恤。
(十)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邓羌讨官”事件,究竟王猛在其中扮演着怎样一种角色,先来看民间的两种说法:
邓羌徇私求情,扰乱军法;欲攻主帅,目无上级;临战求位,等于要挟国君。三者有其一,便该砍头,何况王猛一向以执法如山闻名于世!但是,王猛全都吞了下去。他容忍了邓羌之短,因而调动了邓羌之长,结果大获全胜,就好像驯服猛虎、驾驭烈马一般。在那种生死存亡一发千钧的紧要关头,如按常规办事,拘执一端,错走半步也会全盘皆输。王猛在处理邓羌问题上表现出来的过人度量、通权达变和善于驭下等方面的高水平,实在使人惊叹不已!北魏史学家崔鸿曾对此赞不绝口。
一贯雷厉风行的王猛没有秋后算账,治罪邓羌。第一是因为邓羌是个军事奇才,没有邓羌王猛根本不可能以少胜多打赢这场硬仗。在法令和军事需要的平衡点上,当时以军事为重,到处征战的情况下,王猛不可能杀邓羌。第二是邓羌无私。邓羌发动兵变是为了自己的一个部将,这一点有私心;但他临阵求官,则是为了打击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