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所说的“纽约画派”中,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和克里福特·斯蒂尔(Clyfford Still)算是前辈,而纽曼、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弗朗茨·克莱恩(Franz Kline)和李·克拉斯纳(Lee Krasner)是新生一代。他们每个人都在大幅画布上找到了自己专属的标志性手势,恣意挥洒油彩,近乎奢侈挥霍,足以令大多数欧洲艺术家艳羡。克莱恩喜欢以黑色颜料画出粗壮枝节,构图富于动感,画面生机勃勃。波洛克则经常将画布铺在地板上,然后叼着香烟在周围随意走动,用光泽珐琅颜料滴洒出纷乱环绕的形状,制造出线条与颜色组成的一片浓云——他也是第一个尝试以整个房间作为巨幅画布来创作的画家,并于1943年为艺术收藏家佩姬·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创作了《壁画》(Mural)。波洛克声称这幅作品的灵感来自动物奔逃的场景。威廉·德·库宁的绘画风格近乎狂暴,他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创作了系列作品《女人》(Women),画面中女性形体之粗野暴力不仅远超杜布菲,也将流亡美国的亚美尼亚画家阿尔希尔·果尔基(Arshile Gorky)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也许除了马蒂斯,马克·罗斯科算得上整个20世纪最善于用色彩来吸引观众、打动人心的艺术家了,他的作品总是饱含深邃的思想,甚至会带有某种难以言喻的宗教意味,画布上总是漂浮着朦胧的色块,看似是某处风景,但与其说是地球上的景致,不如说更像是在月球上;事实上,他在1969年自杀前不久完成的系列作品就是一些黑灰相间的画面,正是在人类第一次阿波罗登月后不久创作的。克里福特·斯蒂尔则将风景当作灵感的源泉,不仅借鉴了乔治娅·奥基弗的画作,还积累了自幼生长的美国西部的记忆素材。他的画布就像庞大而崎岖的山涧沟壑,被一阵阵彩色的闪电突然照亮,以此凸显大自然的壮美雄奇,让人不仅想起透纳笔下雄伟的阿尔卑斯山景,更联想到中国山水画的悠远意境。这些艺术家都以自己的方式描绘自然美景,展现美国壮阔的山川风貌。他们也代表了一脉历史悠久的艺术传统,一直可以追溯到100年前“哈得孙河画派”那种气吞山河的胸襟与视野。
相关影视:免费狱中龙国语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