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8.2
二、主动、互动、能动行为的设计
“主动”例1 高一难点——“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一直以来,“物质的量”既是高一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习以后,遇到的第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它的最典型特点就是抽象而应用范围广。因此,教师们经常为“物质的量”的教学而探讨不止。老教师由于使用以往的旧教材已久,在教材的把握上,容易把着重点放在摩尔而不是物质的量上,经常在回避对物质的量的解释的基础上阐述摩尔的意义。一部分教师为了降低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先教学生机械地学会应用摩尔,然后再慢慢地使他们体会物质的量的意义,其结果就是:学生初接触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时如入迷宫,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也有一部分教师在使用人教版教材时能领会教材编写者的真谛——阐述物质的量的含义,教学时也能通过创设情境引入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但接下来不是引导探究而是急于解释物质的量和摩尔的含义,使学生对于物质的量和摩尔的含义只能被动接受,不能细心体会,可想而知,对于这种抽象概念采用抽象的解释是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的;还有一部分教师机械地根据教材的编写顺序,第一课时先教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重复练习,如:1 mol H2O含多少个水分子,1 mol H2O的质量是多少克等,第二课时才讲解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学生对知识意义的构建处于非连贯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无法使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认识、理解及运用本节知识的框架结构。实践证明,学生在没有建立起物质的量与物质所含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等各物理量的相互关系的整体框架前,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意义。有的学生虽然能完成一些基本练习,但只是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无法做到灵活应用。基于此,“物质的量”的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建立起宏观物质的质量和所含微观粒子数之间的联系,或者说已知宏观物质的质量,如何求出它所含有的微粒个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某教师从引言的设计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学生主动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这部分知识。